素食天下第五站:德國

 

 

 

文•圖/啤啤
版權/蕃茄小屋

 

  次去德國,有幸是畢生第二次。

  然而即便已經有過一次去的機會,整個過程中我仍然是饑腸轆轆。

  第一次去德國的記憶不太清晰了,彼時我仍然是吃素的。不過當時好在有兩個朋友在,其中一個在杜塞本地讀書、工作,他領著我去超市買麵包、水果、水等,不覺得很難。而且,當時住在home stay的小旅館,三個人包了一小套兩室一廳的套間,有爐子有餐具,早上又有房東幫忙做早餐,中午在展館則是自己帶麵包夾蔬菜自製三明治,十天也不覺得漫長。

  而且上次天氣更冷,還伴著雨,傍晚逛街還可以看到街邊房屋外側的冰碴子。不過日子很快地就過了,或者記憶裡覺得是挺快的。

 反而這一次,頗難。

  彷彿走哪裡都如此,人越多,日子越漫長。

  我們大概有一百來個人去,分別住在兩個酒店裡,靠近中央火車站。即便是這樣,每天的幾餐飯都很成問題。當然,除了早餐的自助餐。

  早餐的伙食比不上幾年前home stay房東的手藝,不過對於我來說也算簡單。早上我通常是弄一些新鮮的水果、麵包片、蔬菜沙拉,再一杯當地地道的咖啡,非常“肥美”的早餐。

  中午我比較慘,因為展臺通常很忙,有時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照規矩我還不得離開展臺自行覓食。於是四天的展會下來,顴骨凸現,挺嚇人的樣子。好些同事看到我都直搖頭:你再這麼下去,風就可以把你吹回國內了,省錢。

  然而我心裡是很苦的,也無可奈何。

  之前說到,人越多日子越漫長,說的是晚餐。大老遠的去了德國,一行人等天天到中餐館子排隊等位子。不大點的杜塞,我們的倩影留遍所有的中國餐館。不過,對於我來說,就算到了中餐館,卻不大開心得起來,因為素菜實在是很少,還不知道是什麼油炒的。雖然色香味看著還可以,卻不太敢吃下去。每晚幾乎白飯下白飯地吃。

差  不多到最後一天的時候,我看到白飯如同見到魔。

  當然,期間也有些可圈可點的內容。比如,有好幾個同事很心疼我,會在中央火車站久不久地買薯條給我吃(當然,我自己也買)。記得之前說過,杜塞的薯條是我的最愛。他們的薯條很粗壯,跟國內KFC或麥當勞的那種不同(聽說用了黃油),一炸出來不到兩分鐘就變軟的。杜塞的薯條有拇指粗,用速凍的方式保存,點餐的時候直接倒入調和油炸約兩分鐘起鍋。有兩種調料包可以配,一種是甜菜醬,另一種是沙拉醬(可能是,沒有人給我翻譯,看著就是沙拉的顏色,吃著也是沙拉醬的味道)。我很喜歡甜菜醬,更愛吃原味的。

  那時候的我呀,餓得恨不得站在中央火車站前不走,可以一直吃薯條吃到飽死再走。而薯條,是貴的,相當於一碗白米飯的熱量,換算下來是近三十人民幣,痛。而與餓死相比,痛又算什麼呢?

  呵,說得好像很可怕的樣子。不過吧,我的確不是特別喜歡那個城市,或者因為每次去都有很重的工作任務,累累的。

  上次去的時間不長,最後一天的白天我們跑去看了科隆教堂。很美、很壯麗。門票是很便宜的,大概幾十元人民幣就有得入,樓梯則有近千餘階,冬天裡教堂頂上風特別大,不過也不怕人,防護的安全措施做得很好。站在教堂頂向下看到那個巨大的十字架時,心裡又是怎麼一個感歎了得?從教堂出來步行五分鐘就到了萊茵河畔,那麼那麼浪漫的名字呀,河邊比比皆是閒散客。大家三五成群懶懶洋洋地踩著深秋的落葉,風兒吹起那一堆堆落葉擦在水泥路上,沙沙作響。再看遠方湛藍的天空、緩緩駛過的油輪、岸邊在人們身邊歡快蹦躂著的小狗、長椅上懶洋洋看書的遊客,甚至還有個美麗的姑娘拉起了風琴與風聲附和。那一刻,所有的饑餓和累都一掃而光,男同事們走在前面為我們擋風,女孩子們則手挎著手,緊緊縮在後面,貪婪地吸著河畔清晰的空氣、享受得來不易的安逸時光。

  不論是杜塞還是科隆,每次萊茵河、教堂的記憶讓人眼眶暖暖的,我最愛翻看那些照片們,永遠也看不夠。

  最後的結論是,如果去這些城市旅遊,需要準備一個稍大一點的背囊,出行時要帶麵包、水、相機等物件。當然,多備一些歐元也是很必要的,在當地很少有大面值的歐元(比如五百的),身上隨時得備十歐以下的歐元若干,才不會措手不及。

  這就是我映射裡的德國了,下次,咱們去印度玩兒,素食者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