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理想的素食店

 

 

文.攝影/李欣倫

 
 

  一陣子在京都嵐山騎腳踏車時,一個年輕男孩給了我一張傳單,是新開張的餐廳,我們問他,有沒有提供素食呢?男孩用流利的英文告訴我們,有素食,隨即指了指傳單上的健康五穀餐,頓時讓我們吃了一驚,因為在日本似乎不容易找到提供純素的餐廳。

  我們立刻騎車到這間餐廳,這裡裝潢簡單,極富家居生活感,又不乏設計感,明亮溫柔的用色與小巧可愛的擺設營造出舒適的用餐環境,店裡撥放著Bossa Nova,慵懶的女聲輕而舒緩,正午的陽光透入室內,投影在木地板上,同時薄薄地流連在窗台上的綠色植物上。更棒的是,這裡提供了不少與腳踏車旅行、瑜珈或有氧活動等相關課程或講座,開放給有興趣的人參與,黑板上不僅寫著今年各地舉辦的相關活動,同時也貼上了先前活動的照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廁所的白牆上掛著一件運動T恤,上面寫著完成2008年在夏威夷舉辦的全程馬拉松賽,原來老闆是個熱愛馬拉松的跑者,當他知道SY也跑馬拉松時,他微笑地緊握著SY的手,好像是馬拉松者彼此間的默契。

   雖然這不是一家素食店,但這相當符合我理想中的素食餐廳,不僅具有家居感與設計感,讓用餐者在愉快的氛圍與美好的情境下享受食物,同時也結合了其餘功能,例如提供自行車愛好者、馬拉松跑者與對瑜珈和冥想者有用的資訊,告知哪裡有課程與講座舉辦,讓有興趣的人可以聚在一起相互認識,彼此聊聊,甚至樓上還有淋浴間,提供自行車手沐浴休憩(這附近有一條通往京都市區的腳踏車道),換言之,這不僅是家餐廳,更具備了休憩站與資訊交流站的功能,同時也可以藉此讓更多非素食者瞭解素食的美味與吃素的好處。

   台灣有不少素食店讓人一進門就產生了「這是某某宗教」、「某某教派」經營的聯想,不僅室內擺放佛像、掛畫,几上也堆滿了勸善書,宗教性音樂更是盈耳不絕。對我來說這當然不會構成影響,但對於不少以無神論者自居的年輕人而言,過濃的宗教意味常常形成他們不想進素食店的原因,又加上店內充盈著人工素料的味道,更令許多人聞之卻步,因此減去了不少潛在的素食消費者,相當可惜。在台灣,吃素容易令人聯想到宗教信仰,但事實上,在世界各地的素食者不見得都是某教派的信徒,他們也許是因為健康因素、環保救地球或是憐憫動物受苦時的驚惶眼神而吃素,他們或也期待素食餐廳能提供宗教以外的資源或課程(例如吃素與環保、愛護地球的相關資訊),或是一個能放鬆心情、淨化心靈的去處。
記得我在加德滿都某家墨西哥餐廳和幾個加拿大、英國志工一起用餐,巧合的是,我們一群六個人當中有五個人吃素,大家在充滿異國情調的餐廳裡享用著廉價又美味的脆餅和豆湯,店內播放著熱情的墨西哥音樂,幾個男人邊叫囂邊一口飲下生猛的龍舌蘭,一個女人邊咬著脆餅邊就著舞曲跳了起來,甩動她美麗的黑髮,搖晃她的裙襬,其餘人也跟著節奏拍手,十分熱鬧,這是我印象深刻的一家素食餐廳,店內氣氛熱絡,有宗教信仰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齊聚一堂,談天說地,唱歌跳舞。

   當然,我理想中的素食餐廳更要提供味美價廉的食物,可以是中餐、義大利食物、日本料理、墨西哥菜或印度食物,滿足各國素食者的需求,同時以此吸引更多消費者,鼓勵更多人吃素並體會到吃素的好處,更重要的是,讓這家店表面上看起來一點都不像素食餐廳(從餐廳名稱、店內裝潢、音樂及附加價值著手),等消費者進門後點菜竟也沒有充分意識到這是家素食店,飽餐一頓後立刻決定下次再來造訪,也許吃了半年、一年之後,某天才從誰口中得知,原來這是一家素食餐廳,心想:喔,原來素食也可以這麼美味,餐廳氣氛這麼令人放鬆,我要帶更多的朋友來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