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跡天涯

南印度素食料理初體驗

 

文/小麥

 
  國旅遊的樂趣除了可以欣賞不同文化背景的風土文物與不同的山川景色外,另外就是品嚐當地的異國美食了。身為一位素食者,樂趣上,前者是相同的,後者有時候可能不盡人意,但如果行程安排的好,享受異國美食可也不是葷食者的專利。

飛機上的素食

   首先說說飛機上的素食!這次的出國是跟團,目的地是南印度。跟團旅遊有優點也有缺點,優點是有許多事不需自己費心,機票也比較便宜;不方便之處則是,如果旅行社事先沒有詢問大家是否想要座位安排在一起,那麼對於團體旅遊的旅客而言,飛機上的座位在登機前是按英文姓氏的順序安排,也就是說如果你與你的太太參加了團體旅遊,可是因為你太太沒有冠夫姓,那麼你們兩人的機位不會在一起。因此等大家上了飛機,想要坐在一起的人,便要來一次大搬家,自行換座位,而這一換座位,就會連帶影響到訂有特別餐的安排。偏偏這趟旅遊,我們忘了提出這種要求,所以就出現上了飛機需要換座位的事情。

  從台北到南印度的目的地,沒有直飛的航班,以我們所購買的機票而言,必須先飛到泰國的曼谷,再轉機飛到南印度的班加羅爾(Bangalore)。因此從台北到曼谷這段航線,一上飛機想要坐在一起的人就紛紛忙著換座位,另外因為事先訂有素食餐,必須連帶跟空服員說明自己換了座位,請她們送餐時記得要送對座號,因為素食餐屬於特別訂的餐(special order),不與一般餐同時送,如果沒有向空服員提醒與說明,空服員會把所訂的素食送到原座位,進而造成一些困擾。

  素食者所訂的素食餐,在飛機上屬於特別餐,慣例上在送餐時會提早送給訂餐的人。在另一段從曼谷到印度班加羅爾的航班上,我按例換了座位之後,立即向查詢是否訂有”特別餐”的空服員表示自己換了座位,要他們後續送素食餐時,別忘了送到我換過座位後的位置。可是當空服員開始為大家服務用餐時,發現我們的素食餐並沒來的比別人快。原來從曼谷到印度班加羅爾的航班上,飛機所提供的餐點選擇中已經有一項是素食,這才想起行前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時,有資料提到南印度是個素食非常普遍的地區,難怪飛機上的餐點選擇,固定都有素食,而且還是印度素,因此在這段航班上身為素食者,可以不擔心沒素食吃,只是對於不喜歡重口味的素食,可能會不喜歡這種印度式素食。

  其實受宗教的影響,印度是一個素食比例相當高的國家,十億人口中有約1億五千萬人的素食者,有些地區的素食人口比率更高達70%,所以在印度,素食者來到這裡,飲食方面基本上是不需怎麼擔心,不過他們的口味偏重,尤其是鹹度方面,這是在後續十幾天中陸續發現的一項事實。

我們到了

   無論到哪一個國家,要吃到當地便宜的特色食物,其中一個選擇大概就是在所住宿的旅館早餐。以歐美國家來說,飯店的早餐幾乎是千篇一律的土司、果汁、沙拉、牛奶等,但是到了亞洲國家,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往往所享用的早餐比較有特色,以日本而言,飯店的早餐有日式早餐與西式早餐兩種選擇,日式早餐有稀飯、酸梅、醃漬物,味增湯等充滿日式特色的菜樣;到了印度,則有印式早餐與西式早餐兩種選擇,而且以素食為主,口味方面充滿濃濃的印度香料味,對未曾到過印度的我而言,第一頓餐就是一次在觸覺、味覺、視覺與嗅覺方面很特別的體驗。印度式早餐內容上有印度薄餅、蒸餅、烤餅、炸餅等等,以及兩、三種相當香的沾醬,很好吃但鹹,可惜忘了拍照,只能show一張領隊所吃的一種印度餅,這種餅相當油膩,但好吃。當時領隊先是將餅放進衛生紙包起來,然後再拍打,問說為什麼這麼做,領隊答說,因為太油,用衛生紙包起來再拍打,可以吸去過多的油,OK,學到了,我依樣畫葫蘆的弄來吃,吃起來果真不像看起來的那麼油膩。

體貼的素食安排

   從班加羅爾(Bangalore)到達我們所要前去的地方麥索(Mysore),需要5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因為旅程比較遠,中間安排了一次的休息,以及一次的午餐。怕我們這些城市人吃不慣當地以手吃飯的道地印度吃飯方式而發生腸胃不舒服,領隊將午餐安排在一家比較正式的飯店享用,而這一吃,讓我們品嚐了非常道地的印度料理。

  該飯店是一家高檔的飯店,雖然已有些年代,但內部裝飾非常的現代化且乾淨,當我們進入餐廳時,已有幾桌客人,且都是洋人。這裡所提供的食物採自助餐式,令人印象深刻且感覺備受尊重的是,食物雖然有葷素兩種,但每道菜旁邊都有一小小立牌,如果是葷食,牌子上會有一個紅色圓標籤,並說明內容;相反的,如果是素食,則會有一個綠色圓標籤,讓素食者可以很安心的享用菜餚,勿需處處詢問服務生哪些是素食,哪些是葷食,這種體貼是在其他國家所不曾見過的,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一則報導,說印度正推廣在食物上貼標示以區隔葷素的不同,或許眼前所看到的這貼心的標示就是這樣來的。身為素食者,心裡頭深深期望這種體貼能廣為推廣至所有餐館,讓素食者可以無憂無慮的享受美食。

印度VS西藏料理

   這次前往南印度,目的並不是旅遊而是朝聖,因此整整14天的行程,除了第一天住班加羅爾(Bangalore)的旅館外,其餘的日子皆借住在由朝聖的地點∼南卓林寺所提供給外賓或國外弟子的客房(Guest House),飲食皆由寺院提供,我們因此有機會體驗到寺院的僧團飲食。

  南卓林屬藏傳佛教的寺院,但因位處印度,食物方面已融入印度的飲食特色,因此無法具體說出它的屬性,不過因為我們是客,寺院擔心吃不慣僧眾們平日簡單的飲食,所以提供給我們的飲食也比較特別,甚至優於僧眾們平日所吃的食物,這是讓我們甚為慚愧的,畢竟我們來到此,已影響到他們的清修,飲食上還要他們特別關照,真是過意不去。不過,我想出家人慈悲為懷,他們肯定是為了隨順我們這些尚耽溺於五欲的眾生,所提供的方便法吧!

  自己從未曾參加過寺院的大型法會,更沒有參與藏傳佛教的寺院生活,所以這裡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非常新鮮且特別。尤其因為南卓林屬藏傳佛教的寺院,只要上了大殿參加早中午的法會時,就會吃到喝到所謂的糌粑與酥油茶。原以為酥油茶只有在西藏或其他藏人居住的寒冷高地才會喝酥油茶,沒想到在地屬熱帶天氣的印度也喝得到酥油茶。原因應該是民族性的關係,無論到那裡,自己最習慣的飲食,永遠會跟隨的陪伴而行。尤其南卓林成立之初,帶領大家闢地建設的 貝諾法王,身上只有幾百盧布,在物資條件非常缺乏的情況下,適合藏地酷寒天候與物資缺乏的糌粑與酥油茶,自然會被同樣的受到重視,並且傳承下來。不過據喇嘛們說,藏地因為天候寒冷,因此酥油茶中所使用的酥油較多,但到了南印度這個比較炎熱天氣的地方,酥油茶已做過些調整,但口味未變。

  以一早六點開始的第一座法會而言,會有小喇嘛為參加法會唱頌的僧眾們準備酥油茶,以及製作糌粑的酥油、牛奶與青稞粉。我們這團人因為也參與了法會,所以同樣被分配到這些傳統的藏人飲食。習慣上每一座法會都提供有酥油茶,但早上的酥油茶都屬鹹的,只有下午其中一座法會提供甜的酥油茶。酥油茶與我們平日所喝的奶茶很相近,但因為加有酥油所以比較濃郁且香,只是平日所喝的奶茶都是甜的,喝鹹的酥油茶卻是第一次。

  印度料理以香料多、咖哩多而有名,不過此行所吃,卻是以藏式料理為主。參訪南卓林寺的行程當中,總共有七次比較特別的聚餐活動,其中只有一次早餐吃的是道地的印度式料理,其餘皆屬藏式與融入當地飲食的料理。在烹飪的手法方面,有油炸、炒與涼拌等,比較沒有湯類的食物。主食有白米飯、饅頭。蔬菜方面的做法,主要以油炸及炒兩種,像苦瓜,都是以油炸方式料理,白花椰菜則是裹上一種紅色的調味料後去炸,很特別。相較於白米飯,饅頭是許多人的最愛,從外觀來看,沒有我們所吃饅頭的白,比較偏原味,做法上似乎添加了一些油,吃入口有滑潤的感覺,非常好吃。另外一項受當地印度料理影響的是涼拌,可能是印度天氣炎熱,為了增加味口,所以有涼拌這道菜。水果方面有蘋果、水梨、香蕉、鳳梨及葡萄,另外則是木瓜。回程中曾順道前往Myso市參觀一皇宮,水果攤上的木瓜之大,是在台灣所不曾見過的。七次外食中唯一的一頓早餐是道地的印度料理,屬薄餅的一種,也是沾醬吃,雖然偏鹹且味道重,但久久一吃,卻是令人印象深刻。

  整體來說14天的行程,吃方面並不是主要目的,但因為目的地在異國,且又有移居而來的藏族文化,在吃方面,因此有一些比較特別的體驗,當然,這些經驗並無法充分反應印度的素食料理,僅能說是一個初體驗,真正說要介紹印度素食料理,可能還有一段距離^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