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里书香味

范成大与我

文/慈意

 

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
朱门食肉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
《四时田园杂兴》五十五

  一位历史上的人物产生兴趣主因是来自文学的爱好。

  与范成大的结缘肇始则是由一些资料瞭解到他可能是一位素食者后,先产生了无比的好奇与亲切感,接着在查找他个人的生平时,得知他的父母分别在他17岁前后亡故,十年间,他就近在昆山的荐严寺读书;同时为了照料年幼的二位妹妹,四处为生计奔波。“自父亡至绍兴二十二年间,尝读书昆山荐严寺,无科举意。”于是,就开始对这位在文学史上有“南宋四大家”称号的老先生,产生了敬重之心,甚至就像是对家里的祖先一样,莫名地执着了起来;还曾突发奇想地去灵岩山为打往生普佛;那时,思忖着:弘一大师也曾为唐朝诗人韩偓主持诵经超荐,我这做法应该也算是前有古人可法吧。

  他的诗作继承了白居易、张籍等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自成一家,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其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范诗对人民生活的疾苦,一直有着非常写实而深入的观察。无论是在他身肩父母官之责还是归隐还乡后,对农民温饱的关注,不仅反映在如数家珍般的农艺描述,还体现在因天气变化而怕影响作物收成的愁忧上;这种人本思想与慈悲心的体现,在与他同时期的文官中,也是比较突显的。晚年时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除了在南宋文学史上享有一席之地外,范成大在书法的造诣上,也是南宋前期两大知名书家。

  他在41岁时,(1167年)在任处州知府的短短九个月,这位人民心中的地方长官还写下了《通济堰规》,是目前我国水利史上现存最早最详细的通济堰管理条例,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我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相沿不废,持续发展,也为研究农田水利史提供了较为典型和完整的史料。同时,还曾置专款养育孤儿,并多次为民请命,种种举措,正是由于“忧稼穑、悯老农”的忧民意识;在处州时,诗人很想用自己的吏治,去解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对于田园风光已无暇顾及,在他一生近二千首的田园诗作中,竟没有一首是在处州所写。

  干道六年(1170),44岁时,范成大以起居郎、资政殿大学士官衔,出使金国。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在金国,正气凛然,坚强不屈,伺机折冲,既维护了宋廷的威信,也全节而归,不辱使命,同时还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于出使金国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也描绘出北方人民的痛苦与民族感情,悲心深切,跃然诗间。

  这位以诗作扬名的文官,生平游踪很广,且勤于记录,撰写过多部关于各地人文风貌的着作,其中的《桂海虞衡志》,专门记述桂林附近洞穴的情况,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文献,并且对于研究广西地方史及西南民族史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最近,还查到范成大曾写过一篇《峨眉山行记》, 成于淳熙三年( 1177年) ,是作者任四川制置使时所写下的,被誉为古往今来纪遊文字的出色杰作。作者以时间先后为顺序,逐日详细记述了登山揽胜的经过。描写寶现溪时:“滩中悉是五色及白质青章石子,水色曲尘,与石色相得,如铺翠锦,非摹写可具。朝日照之,前则有光彩发溪上,倒射岩壑”。记述参礼白水寺时所见普贤大士铜像与种种御赐珍寶:“有太宗、仁宗、真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寶冠,金珠璎珞架裟,金银缾钵… ”令人大开眼界。而诗人在登峰的路程中,对沿途奇花异草的形容,也让人万分嚮往:“娑罗者,其木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之;初登山半即见之,至此满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昔固传闻,今亲验之”。细读之,5月的峨眉山行,就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


橘蠹如蚕入化机,枝间垂茧似蓑衣。
忽然蜕作多花蝶,翅粉才干便学飞。

《四时田园杂兴》三十九

  时序入春了,前诗中,诗人抓住了小虫化蝶这一生机勃勃而又转瞬即逝的微妙瞬间,在这一平凡的自然现象中体会着护生的乐趣。日前与友德吉谈起范成大,号石湖居士时,她惊喜地告诉我:“我父亲就葬在石湖。”我想着,啥时得空也去石湖踏青,嗅嗅这方土地的气息;能够孕育出一位具悲心的诗人政治家,所谓地灵人杰之说,势必不虚。为此,我不仅对即將到来的假期怀着甚深的期待了。

 
◇ 回目录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