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縮中藥與水煎藥

文/周莉蕙 醫師

 
 
 

  表哥的同學蕭先生,是一位47歲的少年阿公,就住在附近,常常帶著他的『黏巴達』大孫女來看診,把我當成家庭醫師,有任何問題不是電話詢問,就是親自來看診。元月九日一早他因上吐下瀉、喝水即吐、畏冷、頭痛、鼻塞流涕,前來就診,看完診後我囑咐道:「服用此濃縮藥粉『五苓散』加味,是要與稀飯上面那層米湯(白飲)一起攪拌服用,每2小時服用一次,6小時後若已不再吐,間隔可拉長4∼6小時。妳現在是腸胃型感冒,可以的話,中餐不要吃了,讓腸胃稍作休息,晚餐若不再吐,才開始吃清淡的食物,如稀飯。」

  蕭先生微帶病容的問道:「吃藥帖會不會比較快?每次病情較嚴重,妳不都是開藥帖的嗎?又為何要用米湯來配藥呢?」

  我解釋道:「因為妳喝水就吐,表示水停在中焦,胃失和降,煎劑是要喝一大堆水的,所以用粉劑會比較好。而且配白稀飯可以保護胃壁、益胃氣,《傷寒論》的五苓散用法,就是用它組成的五種藥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另外,若口渴,溫水一小口慢慢吞,不要牛飲,不然又要吐了哦!」

  二天後(1/11星期五)覆診,蕭先生說到了當天的晚上就已不再吐了,於是精神抖擻地坐下聊起天來。

科學中藥應該稱濃縮藥粉
  好學的蕭先生問:「對了,想問妳一個問題,妳那天有說是濃縮藥粉,我沒聽錯吧!一般不是都叫科學中藥嗎?」

  我隨手在網上找到這段話,照著上面唸給他聽:『中藥粉是科學的中藥,那中藥的湯劑、丸劑、膏劑就不是科學的中藥嗎?今日的科學中藥應該要叫『濃縮中藥粉』才合適。為什麼?原因有二:

一、中醫用藥講的是膏、湯、丸、散(藥粉、藥劑),什麼病要用膏?什麼病要用湯劑?什麼病要用丸?什麼病要用散(即藥粉=今日的科學中藥)。膏、湯、丸、散所治之病各不相同,對病的療效各有其長處,乃先賢幾千年的累積經驗,不能拿膏劑來替代湯劑,亦不能拿散劑(科學中藥)來替代湯劑,否則療效會大打折扣,今日的科學中藥實際是誤導了大眾使用中醫藥的科學方向。

二、中醫用藥處方,講究的是「君臣佐使」,每一處方中所用藥物的份量因人、因病、因時、因各種情況而有不同,今日科學卻將病患,不管病情如何而視同一規格化,實際是逼迫醫生謀殺部分病患的科學,以遷就衛生主管當局的科學,實為今日大眾健康的劫數與公敵。』所以我才說成「濃縮藥粉」啊!

  「了解,了解,所以我現在適合用藥粉就是了。」此刻他又問了:「濃縮中藥怎麼做的呢?是不是就像妳說的直接拿生藥搗碎就好?」

濃縮中藥如何製作
  「當然不是。磨粉中藥材是未經煎煮的生藥直接磨成粉狀而成,其衛生條件包括微生物數量、殘留農藥及重金屬..等,常都不能符合標準。而濃縮中藥是以先進的GMP(優良藥品製造規範)提取濃縮技術,提煉成即沖即溶的顆粒,免除煎煮中藥的繁瑣。而中藥材磨粉則不溶於水,藥效因未經濃縮而偏低。呃....所謂GMP就是優良藥品製造標準,要獲得優良藥品製造規範之認證資格,需經過各項查驗並符合標準之後,始取得政府認證:如設備材質及清潔、製造的方法與過程、品質的檢驗、原料及製品的保管、組織及各有關作業人員應該遵守的要點..等等。目前衛生署只准各藥廠按照古籍方劑、經典(如: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醫宗金鑑、太平惠民和局方、萬病回春、外科正宗等)所記載的方劑加以組成、製成『濃縮中藥』。依照廠商所標示,其生藥與濃縮後的「浸膏」藥液比例約為五倍,再以百分之三十三左右的澱粉與浸膏混合乾燥而成。安全衛生,服用簡便。只不過,有些人會抱怨吃藥後變胖了就是。曾經還有位女性患者,因此而拒絕再服用濃縮藥粉的呢!」

濃縮中藥與水煎藥那個療效較好?
  蕭先生露出驚訝的表情道:「這未免太誇張了吧!」隨後又問:「我記得妳說過,一帖水煎藥帖的療效,差不多等於是三天藥粉的功效,對吧!」

  「這是老師們他們臨床的經驗。但有些用藥粉療效也很快,還是要看病程,何種疾病,而選擇合適的劑型。喏,給妳看一篇拷貝下來的段落:『陽明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啟剛表示,在他以科學方法試圖解析煎藥與科學中藥粉,何者對人體的療效較佳時發現,如在同一重量之下,水藥與藥粉的效果一樣好,而科學中藥雖然較方便民眾服用,但目前市面上所售的科學中藥,在外包裝上所標示的劑量,明顯較水藥的劑量不足,遂使治療效果大大折扣。』這就是為什麼,病情嚴重一點的時候,請妳們2∼3小時服用一次,不然就給煎劑的原因了。

  一名經銷科學中藥的藥師表示,由於國內中藥市場競爭激烈,各家業者為了能搶進中醫院,莫不使出渾身解數,折扣戰或送贈品等手法都與西藥市場相同,以某家製造的科學中藥為例,其醫院進價甚至只有批發價的四、五折。

  這名藥師指出,由於健保採取中醫總額預算制,並且只給付科學中藥,因此,各中醫院如果能把中藥的進價成本壓得越低就賺得越多。許多財團法人醫院或公立醫院若選擇低價標選用中藥時,也造就科學中藥惡性競爭的環境,使得正派經營的藥廠根本無法得標。

  由於科學中藥價格的惡性競爭,業者為了降低成本,品質也就「向下沈淪」。台北市一名兼營科學中藥的藥師透露,部分藥廠除了大量選用價廉的藥材外,更在製程偷斤減兩,根本未經煎煮、濃縮過程,竟直接把藥材磨成粉末,就封裝上市。另一名藥師也說,在科學中藥的製造過程中,需經一道消毒與吸附過程,但有的中藥廠為了節省成本,不是草草了事,就是採用低成本的吸附劑,也影響品質。不過,妳放心啦,我們簽約的這家廠商是GMP藥廠.符合標準生產,很有良心道德的。」看他一副越看越吃驚的模樣,我當然要立刻解釋一番囉!

如何分辨濃縮藥粉的品質呢?
  「還好!還好!」蕭先生拍拍胸膛,一副驚惶失色:「那我們怎麼去分辨濃縮藥粉的好壞品質呢?」

  「非常困難!目前的濃縮藥粉都是粉狀,很難從外觀去分別優劣,所以有學者專家利用TCL(薄層層析鑑別)、HPLC(高效液相層析)、DNA、組織切片、finger print(指紋圖譜)、甚至“毛細管電泳”等總總方法,去鑑定分析,期望未來的中藥品質更安定、安全、正確、均一、又有效!」

濃縮藥粉服法注意事項
  蕭先生停頓一下想想後又問:「那....濃縮藥粉除了上回提及用米湯配,還有沒有其它的服法要注意的呢?」

  我說:「當然每日服用劑量及次數,要遵照醫師指示服用。如川芎茶調散配著茶一起喝,療效加倍,但其他的藥盡量用溫開水服用,最好不要混合其他食物、牛奶、乳汁調送。也可以放到空杯中,加入適量的溫開水攪拌後服用。」

濃縮藥粉哪裡買
  「對了!」蕭先生突然提及:「剛說的川芎茶調散,如果我想買濃縮中藥,除了妳診所外,還有那裡可以買的到?我家備了一罐川芎茶調散,也想介紹宜蘭的親戚朋友買來當家庭常備藥。」

  我答:「一般的中醫診所、中藥房,以及各大GMP藥廠都會有,但有些傳統的中藥房或中西藥房進的方劑種類不多,單味藥更是少,而且有病還是請他(她)去看醫師,會比較準確安全些,妳說是吧!」

濃縮中藥與水煎藥各優缺點
  蕭先生點點頭表示認同,接著又問:「那水煎藥與濃縮藥的優缺點可以再講詳細一點嗎?」

  幸好還沒有患者來到,我微笑著說:「水煎藥的優點有:

  第一,有些疾病較嚴重,或者是突然急性發作,當然以水煎藥的效果較好,控制好之後再繼續使濃縮藥粉。

  第二,濃縮藥粹是已經做好既定的成方,使用上沒有辦法減味,只能加味,所以妳們可能吃到不少的澱粉;而水煎中藥可以依患者的體質、證型等,精挑細選藥物,經由不同的煎熬方法,等於幫患者量身定做,所以應用最靈活,效果也比較好。

  第三,有些方劑要大量使用某種藥材,例如黃耆要用到一兩甚至二兩時,若製成科學中藥,要加賦形劑,患者不一定吃得下如此大的劑量,所以以水煎藥為宜。

  而水煎中藥的缺點當然就是現代人忙,不喜歡費時、費力地去煮它。有時用高貴藥材,長期下來也是需花一筆費用,不見得每個人都付得起。而且品質參差不齊,如果買到品質不好的,藥效反而會比科學中藥差。另外煎藥技術對藥效的影響很大,技術不好者,會使藥效大打折扣;而且像妳這現在這樣,不宜喝進太多的水,或是有些疾病是對於水分攝取不宜過多的,都不太合用。

  濃縮藥粉品質穩定,攜帶方便,安全衛生,日常三餐服用簡便,適合於病症單純及需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使用,也方便小孩服用。所以究竟要選擇水煎中藥或濃縮中藥,必須視疾病種類、病情嚴重度及需求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不過現今的健保只給付科學中藥,水煎藥是不給付的,所以一般診所都是以濃縮中藥為主,再輔以水煎中藥來治療。」

  此刻,有患者來了,我再次叮嚀:「蕭先生,不好意思,有其它客人,咱們下次再聊。妳目前不適合生冷、油膩難消化和辛辣臭惡的食物,所以趁這周休二日剛好在家好好調養妳的胃一下囉!」

  「謝謝,妳還有病人,不打擾了,再見。」蕭先生笑了一笑說。

  「拜拜。」

P.S 周中醫師已茹素十年,且有其專屬的個人網頁與討論論壇,如有其他問題,亦可前去討論論壇中詢問。網址:http://www.chownet.com.tw/


 
   

   ◇ 回目錄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