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自己的心

 

 

演講者.授權/Dolpo Tulku (多波祖古謝拉桑波仁波切)
藏譯英/Daniela Hartmann
英文編輯/Jacqueline Bourbon
英譯中/蕃茄小屋素食網站Violet
版權/蕃茄小屋

  陀教誨的重點是讓我們調伏自己的心。事實上,除此之外,別無更多。佛陀在《毗奈耶戒經》中如是說: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這清楚顯示調伏自心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夠控制自己的心,不論我們達成了多少成就,都算不上有價值。

不管我們承認與否,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處於人生的下半階段了。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幸福,以及在剩下的短暫時間裡讓他人受益是重要的。這就像是一樁投資,讓我們的生命有意義。此即何以佛陀的教誨對於我們自身如此重要的主因。

然而,如果我們的心靈學習帶來的是更多的自傲、憤怒和偏頗,那麼佛法就變得有害而無益了。舉例來說,菩薩教導我們就算是目睹佛像遭到破壞,我們也要保持耐心而不是訴諸暴力。相反的,我們應該對於肇事者練習付出愛和慈悲。因此,愛與慈悲的培養是佛教的關鍵。如果負面情緒在增加,就說明我們的修行發生了錯誤。

一天,有不是很聰明的五個人一起沿著一條河往下游泳。下水前與上岸後,他們都數了一下人數。一開始他們數有五個人,可後來發現有一個人不見了。不管數多少遍都只能數出四個人,但又說不出是誰不見了。一個陌生人經過便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告訴他之前他們一行一共五人,現在少了一個,但他們又找不出到底少了誰,所以他們現在又傷心又焦慮。這個陌生人讓他們重新再說一遍,這一次從他們自己開始數,然後再依次數其他人。結果又變成和之前一樣是五個人了。

這個故事非常好地解釋了我們平時的很多行為。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從不把自己和自己的行為考慮進去,而只盯著別人的行為看。我們評判誰好誰壞,誰做的對,誰做的錯。而我們對自己的判斷通常都是:我們做的是對的,我們一直都很誠實地行事,因此,只可能是別人的問題,是他們需要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別人怎麼做是他們自己的責任,而我們的責任是觀察自己的心,作為它唯一真正的見證,當有任何負面的東西產生時,我們需要做出改變。

但如我之前所說,佛陀的教誨目的是要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心並且改進。那麼,這些教誨在何時最為有用呢?在我們經歷困難的時候。因為我們需要變得警覺,不要成為負面情緒的俘虜。而當我們很開心地坐在一間溫暖的房間的沙發上,手捧一杯飲料時,我們就不那麼需要這些教誨了。我們的心不論怎樣都是放鬆的。如果沒有任何東西觸發我們的嫉妒、憤怒、欲望等,這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的修行沒有讓那些觸發物跳脫出來,但更大的可能是得益於我們所處的環境。可如果我們去上班,那裡的人和事就可能觸發我們的負面情緒,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我們採用佛陀的教誨,否則就只能陷入在憤怒或嫉妒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總而言之,我們需要保持對於自心的觀察,並且在經歷困難的時刻能夠使用這一教誨。請謹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