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突然長會癢的水泡,是體質問題還是飲食問題呢,怎麼辦!!

 

文/周莉蕙醫師
版權/蕃茄小屋

  掌突然長會癢的水泡,是為汗皰疹,這是皮膚濕疹的一種。這病容易對稱性的發生在手或腳的側面,因為這裡的汗腺特別發達,又以水泡為主要的表現。但卻和汗腺、流汗這些因素沒有關聯,因為成因到目前也尚不清楚,只有少數病人發現和身體他處的黴菌感染或金屬過敏甚至情緒壓力有關;而中醫認為與「濕邪」和體質有關,因為現代人西化的飲食及攝取過量的寒涼食物、愛喝冷飲,使得脾胃功能紊亂,無法把吃入的水穀化為精微物質被身體吸收利用,反而成為一些代謝廢料──「濕」邪,它沒有出路,反而發於手足之處。雖然不具傳染力,但容易跟香港手、香港腳混淆。也好發於季節交替的時節,如每年春夏時節就會常見。

  所以中藥常常會以去除濕邪的藥物為主要治療藥物,包括去風濕、寒濕、濕熱,再根據患者的體質加減藥物。像「脾虛」的患者身上,因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造成體內溼氣蘊積,而發在體表,形成一顆顆的汗皰疹,所以在治療上以「健脾利溼」的原則,幫助體內代謝多餘的水濕,才能徹底根治汗皰疹這症狀。臨床上可以選用五苓散,或參苓白朮散的加減。若熱象嚴重,則可以選用豬苓湯「清熱利溼」,若是皮膚癢的症狀加重,則可以加上土茯苓、地膚子等藥物。

  有些病程久了,水泡乾了,會脫皮,這時辨證可能會是「血虛血燥、燥熱生風」,要養血潤燥,如當歸飲子。甚至陰血不足而燥熱生風,就需滋陰清熱治之。若「濕滯內蘊,風熱外阻於皮膚」,考慮消風散,荊芥連翹湯可也以用。而「熱毒內盛,與濕相合」這一類型的患者亦不在少數。主要是作息跟飲食有關,熬夜上網打電腦,吃油膩外食烤炸辣加配冷飲,這時溫清飲可以選用。總之,汗皰疹在中醫,不離「虛」、「濕」、「熱毒」三種類型。

  另外,按摩勞宮穴,用左手大拇指指端頂住右手掌心的勞宮穴,垂直向下按壓,其餘的手指則按壓在手背上,力度由輕到重,一壓一松,持續1∼2 分鐘即可。勞宮穴有“清心火,除濕熱,涼血息風,理氣和胃,鎮靜安神之功”。

  搭配按摩合谷穴和魚際穴,共同作用下,則可以清熱利濕、活血護膚、止癢等。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處,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間陷中。魚際穴位於手外側,第一掌骨橈側中點赤白肉際處。有活血理氣、清熱利濕的作用。

★預防
1.情緒的控制,不要熬夜。壓力要高EQ處理。
2.找出自己的汗皰疹和金屬是否相關,如果有相關要盡量避免接觸含鎳、鈷等金屬,飲食要避免可能和鎳的食物(參見附表)。
3.在季節交替時,要少碰水和少碰清潔劑,保持通風涼爽。洗完澡用吹風機把手足都吹乾,多擦乳霜,或保濕乳液一天應使用數次,且同樣應配合病情選用不同劑型,最好是不含香料。
4.避免搔抓,以免「癢→抓→產生濕疹→更癢」的惡性循環持續進行。衣著應較寬鬆、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平時洗手的次數不宜太多,且最好使用不含皂鹼的洗手乳,也不要用熱水燙洗等。
5.局部類固醇藥膏:在激癢的狀況下,靠單純的保養要減低癢感相當困難。這時候需要局部類固醇藥膏來減少癢感並且控制病情。少數病人會擔心局部外用類固醇使用是否會造成副作用。事實上,手腳是皮膚角質層最厚的地方,外用類固醇不易吸收,所以不會造成身體內的副作用。只要是接受皮膚專科醫師的治療,一般無須擔心。就基本上預防了,特別要忌辛辣。
6.比較刺激性的食物不能吃!!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類、海鮮貝類食物、蛋類、芒果、竹筍、花生....;以及減少攝取油炸和冰品飲料、寒性水果等(例如西瓜、香瓜、哈蜜瓜、橘子、椰子...),總之,以清淡飲食為好。


附表:含鎳、鈷、鉻等金屬較高的食物(是參考,若吃這些食物而發作增加厲害者,就儘量避免)
●鎳:罐頭食物,以含鎳的廚具所烹煮的食物,豆科植物、堅果類、榖類、馬鈴薯、龍鬚菜、豆類、香菇、洋蔥、玉米、菠菜、番茄、全麥粉、梨子、大黃、茶葉、可可、巧克力、魚及烘焙粉等。

●鈷:杏仁、豆類、啤酒、甜菜、甘藍菜包心菜、丁香、可可、巧克力、咖啡、肝臟堅果類、茶葉、全麥粉等。

●鉻:酵母菌發酵產品(如啤酒)、起司、乳酪、全穀、全麥、麥麴、糙米、小米、玉米、堅果類、粗製紅糖(非白糖)、葡萄汁、肉類(如牛肉、雞肉)、肝臟、甲殼類(如蛤)等。

參考資料:
http://dr-skin.com.tw/example-detail.asp?id_no=18
中醫如何治療汗皰疹(台灣自由時報2011年10月14日刊載) http://blog.udn.com/drwangcy/5808157

作者簡介:周中醫師已茹素十幾年,且有其專屬的個人網頁與討論論壇,如有其他問題,亦可前去討論論壇中詢問。網址:http://cho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