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約有七成左右體質偏寒』;『長期吃素,由於營養攝取容易失衡,體質往往偏虛』;『台灣的女孩子100%有氣虛的問題』,看到這些字句,除了驚聳,但真的了解其中的意義嗎?

  首先先談談,氣、血是什麼?

  氣血是中醫學的基礎,是人體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活動的物質基礎和能量來源。氣,是運動著的、看不見的精微物質,主要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即血液;氣若不足,就叫氣虛,若進一層會怕冷,就是陽虛,俗稱的冷底。血虛的進一步會陰虛,易生熱,俗稱的虛火。而氣虛與血虛簡單一點的理解,可以是一組症狀集合的症候群。像氣虛就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語聲低微、自汗畏風(活動時諸症加據)、舌質淡白苔白,脈虛無力的現象。血虛的症狀有面色無華或萎黃、爪甲蒼白、頭昏眼花、心悸,舌質淡白略乾苔薄白略乾,脈細無力。

  再者,上述這些虛、寒、氣虛,算是生病嗎?

  在西醫認知,也許不算疾病,但中醫認為,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既對立又統一,它們不斷地產生矛盾、解決矛盾,這種動態平衡,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當平衡狀態遭到破壞,而又不能立刻自行恢復時,就會發生疾病。所以以上中醫認為是病,而治病原則就只是讓不平衡的調整回歸平衡而已。也就是「虛則補之」,「寒則熱之」,有氣虛就補氣,血虛就補血。

  然而,那些會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進而引起疾病呢?探討其原因就稱病因。


 

  這病因,中醫認為是六淫、七情、飲食勞倦。

  「六淫」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邪氣,這六種氣異常變化,發生太過(如暴熱、暴冷等)或不及時(如春天氣溫不暖反寒,秋天應涼反熱等),超出人體適應能力,而成致病因素,所以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久居濕地易受濕邪侵犯,高溫環境易中暑等;這些六淫外邪可以理解為現代所說的生物(細菌、病毒)、物理、化學等引起的病變。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活動。情志活動會刺激相對應的內臟,如心的情志為喜,肝的情志為怒,脾的情志為思,肺的情志為憂,腎的情志為恐。在正常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造成功能紊亂,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就像常常思慮的人,會出現無食欲、腹脹、腹瀉等「脾」的消化証候;憤怒的人,會有導致血隨氣上湧,而面紅耳赤,嘔血,暈眩,昏厥等「肝」陽上亢,血壓上升;暴喜產生心火,出現精神不能集中,心悸,失眠,多夢等;過度憂愁傷害肺臟,繼而影響呼吸,所以常有胸悶氣短表現;極度恐懼下,腎之精氣無力升舉,提攝功能不足,則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流產等。所以戒定慧的「定」就是在修這個。若能持名念佛,念念相續,念念歸一,即可入靜、入定,心定則氣和順,氣和順則血通暢,精氣內充,正氣強盛,也就不會生病。

  「勞倦」,即勞累過度。若體力過度會傷中氣;若用腦過度會傷心脾;若性生活過度會傷腎。而『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所以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都能誘發疾病,因此老身常談的適量運動是絕對必要的。

  「飲食」,也是病因的一種,是指飲食無規律、過饑、過飽,或偏嗜。過饑會使脾胃失養而傷中氣;過飽,『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像吃的太過肥膩,容易產生內熱,引起膿腫瘡毒。

  飲食偏嗜包括偏涼、偏熱和口味偏嗜。像進食過多生冷寒涼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從而內生寒濕,導致腹痛腹瀉;吃過多的烤炸辣物,辛溫燥熱之品,會胃腸積熱,出現口臭、口渴、腹滿脹痛、便秘等症。口味偏嗜,是指食物有五味「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另煙酒也算在「偏嗜」內,所以要持酒戒。

  在中醫中,五味是相對應於五臟,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鹹入腎,辛入肺。若長期嗜好某種食物,就會使臟腑機能偏盛偏衰,久而久之可損傷內臟而發生疾病。如偏食酸味,導致肝盛而乘脾,可使皮肉堅厚皺縮,口唇幹薄而掀起;偏食苦味,可心盛乘肺,會使皮膚乾燥而毫毛脫落;偏食甘味的食物,可脾盛乘腎,則骨骼疼痛頭髮易脫落。偏食鹹味,可腎盛乘心,會使血脈凝滯,胸悶氣短,面色無華;偏食辛味,可肺盛乘肝,會使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

  所以,想不生病,可以從病因著手,斷絕起因,也就是從作息、飲食、運動、情志各方面來調整、預防,才能杜絕疾病上身。

P.S 周中醫師已茹素十年,且有其專屬的個人網頁與討論論壇,如有其他問題,亦可前去討論論壇中詢問。網址:http://www.chownet.com.tw/